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 > 书画收藏资讯书画收藏资讯

艺承人民 共绘华章——传承“人民艺术家”精神研讨会在京顺利举办

2024-07-29人已围观

2024年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160周年诞辰,为进一步实现“人民艺术家”精神的传承,7月24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中国美术》杂志、《艺术博物馆》杂志、美术出版中心、人美美术馆承办的“传承‘人民艺术家’精神研讨会”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美学院顺利举办。

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上,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高世屹致辞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并作《“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时代价值》主题发言。《齐白石绘画艺术》改编者、娄师白长子、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娄述德介绍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齐白石绘画艺术》一书的特点和改编情况。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郜宗远,中央文史馆馆员、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刘曦林,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郭石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殷双喜,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杭春晓,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小峰,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副主任邓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编辑张涛等嘉宾出席研讨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坚守人民立场、勇攀文艺高峰,‘人民艺术家’精神的传播与普及”三个议题,分享了精彩发言。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主持研讨会。

刘曦林认为《齐白石绘画艺术》是一套比较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对美术史有回顾、对技法有分析、对题材有分类,同时这种分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在他看来,娄师白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弟子,其文章是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还详细讲述了书中所录娄师白回忆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后,他指出目前齐白石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艺术思维的挖掘不够、对外宣传不够三个方面的问题,认为齐白石研究的深入推进还要依靠年轻一代。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刘曦林发言

郜宗远首先肯定了《齐白石绘画艺术》一书的价值,而后讲述了其年少时与齐白石先生的一面之缘,这一机缘也为其留下了半个世纪的珍贵记忆。作为出版家,郜宗远回顾了他先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荣宝斋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出版齐白石作品的经历,同时也提及了其与娄师白先生的渊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郜宗远发言

程大利祝贺《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成功出版,并感谢娄家两代人对这部著作的付出。人民美术出版社70余年来出版过大量关于齐白石的研究著作、传记、学术资料和各种画册,《齐白石绘画艺术》的出版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工作再添新章。《齐白石绘画艺术》是极为难得的一套记录、汇总、分析绘画技法,并且折射出齐白石艺术思想的出版物,十分有利于绘画学习者。这套书对读者理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学习大写意绘画技法尤其重要,同时对读者、学习者了解中国画笔墨的规律并传承中国画传统是很有意义的。

中央文史馆馆员、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

郭石夫认为,齐白石的绘画天赋十分出众,农民特性使得他能够将生活中目之所及的细微之处皆表现在绘画之中。齐白石擅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这也折射出了文人画世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今天依旧非常重要。如今,我们迎来了更加光辉灿烂的新时代,理应学习齐白石随时代变革而变革的创新精神。

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郭石夫发言

殷双喜提出《齐白石绘画艺术》的写作结构与其他艺术理论著作不同,有着很强的视觉性,并将其与《芥子园画传》进行类比,认为这两部著作皆对绘画学习有着较大帮助。他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同中央美术学院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及齐白石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任教经历出发,引发人们对齐白石研究现状的思考,同时希望艺术史研究者能够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同时代艺术家的身上。他还提出,齐白石的草虫画属于超级写实主义画作,其中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关注。中国画是有写生传统的,只是其与西方写生不同,写的是生气和精神,是建立在观察、体会基础上的一种“默写”。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殷双喜发言

吕晓首先对北京画院所藏甚富的齐白石作品和齐白石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展示了齐白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文化名流的来往信函和书画应和。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的绘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平鸽”便是其在这一时期极为青睐的题材。她还向参会者展示了齐白石94岁时创作的巨幅作品《折枝花卉图》,以此进一步彰显齐白石晚年旺盛的创作力。齐白石晚年作品天真烂漫,多含有吉祥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发言

杭春晓从齐白石“人民艺术家”这一称号出发,提出齐白石的形象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得到了重新塑造。他以实例为依托,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齐白石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的“符号”,很多细节史实被人们忽略或误读。他认为,20世纪的许多画家如今已经成为大众的“认识对象”,而不是“认知对象”。历史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想要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齐白石,就要注意避免被多重“符号”意义所遮蔽。近现代史的研究需要学者们重返历史现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被个人判断所左右。今人对齐白石最大的尊重便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齐白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杭春晓发言

黄小峰概述了其受齐白石艺术启发而开展的相关研究。他以齐白石所绘栩栩如生的苍蝇出发,立足博物学视角,分析了“误点成蝇”的典故及相关历史资料,提出之所以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以苍蝇为题材的作品,是因为此类绘画考虑到了与观者的互动关系。《写生珍禽图》等作品中的花鸟、草虫具有“仿真”的文化传统,齐白石所绘苍蝇和其他草虫正是对这种“仿真”传统的延续。今人研究这类具有“仿真”传统的作品时,应重视其与不同时代观者的互动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小峰发言

邓锋从齐白石的文化身份之争出发,提出外界对齐白石的评价与20世纪的美术大众化紧密关联。齐白石与美术大众化存在“暗合与超越”的关系,即在身份意识上,表现为不自觉中的自觉。齐白石毫不在意美术思潮之变动,而是始终坚守平民本色。他以生命与天机升华现实,进行了丰富的题材拓展,展现了平凡、普通的生活意趣。在邓锋看来,齐白石立足平民身份,终身保持着农民的天性和生活经验,作画时熔生活滋养、民间传统、文人写意为一炉。他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又代表着美术大众化的时代选择和理论追认。同时,他的创作也并非简单的美术大众化,而是完成了对美术大众化的超越。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副主任邓锋发言

张涛围绕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与“人民性”,结合其与陈师曾的交往经历,对近现代史中的齐白石进行了生动解读。很多人认为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是一种自发的本体性变法,然而结合历史资料及日记、图像可以发现,其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陈师曾的劝告密切相关。陈师曾对齐白石的挖掘同样隐含着民俗学意涵下的观照。齐白石寓居都市时依然在描画乡土的鸡、鸭、鱼、蟹和日常生活的各类“俗物”,这与彼时民俗学的兴盛和文化精英的眼光下沉有着极大关系。齐白石显然敏锐地触摸到了文化精英的转变倾向,因而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文人性质,选择用质朴的画面冲击都市文化。他还介绍了齐白石1920年之后受到欧洲博物学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写实的草虫画作和动物虫谱。这些作品强化了“图”的性质,弱化了“画”的意义——“图”具有可复制性,是各类观者都能接受的,这可以看作齐白石“人民性”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编辑张涛发言

王远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各位嘉宾围绕传承“人民艺术家”精神的发言鞭辟入里、异彩纷呈。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民族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我。她提出,为了规避文化同质化的风险,我们一定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确保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所谓传承,不只是形式层面的模仿,还有精神内核的继承与发展。齐白石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敢于创新,通过艺术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因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这体现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齐白石先生的艺术之所以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正是因为其艺术始终扎根于人民。齐白石先生就是用话题进入生活、反映人民情感,如此才能创作出极具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怀的作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推出《齐白石绘画艺术》(珍藏版),不仅是对齐白石艺术成就的一次回望,还试图激励更多的艺术家关注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精品。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同中国美术界深入交流与合作的新开始。相信在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有更多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巨匠得到深入挖掘,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将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出版物以飨读者。传承“人民艺术家”精神不是一场研讨会、一次展览活动就能够完成的使命,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出版,艺术为人民,永远在路上。

更多研讨会内容将集结发表于《中国美术》杂志2024年第5期,敬请关注。

很赞哦! ()